小班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科学教案1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当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时,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并了解溶解的含义。
2培养幼儿地探索精神及细致地观察力,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教案准备:塑料、小勺,抹布、清水、热水。各种材料:盐、糖等
教案过程:
1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实验兴趣。
2观察每组桌面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来说实验材料。
3通过实验使幼儿了解溶解的含义,实验目的和要求。
分别把盐仿佛清水和热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其中的细微变化。
4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观察每组幼儿的情况,发现问题引导幼儿。
小班科学教案2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堆高,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3、通过操作,让幼儿懂得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挂图:图一,小长颈鹿开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图二,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积塑,纸筒,纸盒(大小不同),小篮子,托盘,各种罐子和瓶子,纸杯,纸皮……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故事内容:小长颈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乐,后来小长颈鹿长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没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2)我们一起建一间高高的房子让小长颈鹿住好吗?
2、介绍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堆高。
⑴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东西,它们有什么?
⑵你们能用这些东西建一间高高的房子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做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个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挤在一起。
4、小结。
1)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建房子的?
2)老师刚才看到有个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这样建的,你们看房子为什么会倒?(楼底部太小,不平。)
3)我们怎样建房子才又高又稳?(楼底要平和宽,建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启发幼儿用托盘,纸皮等辅助材料来建房子。
5、鼓励幼儿再一次进行尝试,并用多种材料来建房子。
1)提醒幼儿行走时要注意,手脚放轻点,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点引导幼儿如何利用辅助材料建高楼
6、评价结束活动。
请幼儿比比谁的房子又高又稳,请他说说他建楼的方法。
活动反思:
一、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而教学设计是基于对本班孩子的了解以及对于教材知识熟练把握上做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课堂管理。结合小班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选择了故事《鳄鱼和长颈鹿》作为活动的导入,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展开环节分为了两部分:
首先设计选择同样形状、大小的积木玩具引导幼儿合作盖高楼环节,借此给幼儿提供一个盖高楼的初步经验,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第二部分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操作,从而学会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的方法。
第三部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成功搭建高楼的照片,引导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总结出搭建高楼地方法。结束部分没有特意设计,在幼儿自由操作中自然结束活动。
本教学设计的不足:
首先知识目标的制定偏于简单,幼儿很容易完成。
其次,活动流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孩子坐下站起来频率太多,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照片的放映设计虽很有新意,但效果不是很好,孩子过多的关注的是人而不是高楼。
二、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
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出更准确的阐释、叙述从而引导孩子参与各项活动,最终完成活动目标。
本次《盖高楼》活动的不足在于没有合理分配好课堂时间,使得各环节活动开展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显得都不够扎实,尤其是自由操作环节的活动提供的时间不够充分。
小班科学教案3一、说设计意图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小班的孩子们也都要早早的起床,然后冒着寒风来到幼儿园。有些宝宝来到班级后,会和我说:“老师,好冷呀。”我会摸摸他们的小手,的确冰冰凉的。不过有些幼儿带着手套来,他们的小手就不是那么冷了。在冬天手套几乎是每个幼儿都会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质,又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探索如何戴手套,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动我始终围绕:观察讨论——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再次尝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这一探究模式进行,即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我班子课题相符。
二、目标预设:
1、能在集体面前大胆介绍自己的手套,感受冬天手套的多样性。
2、了解冬天手套有不同样式,知道手套可以用来保暖。
3、在探索戴手套的过程中体验自我服务的乐趣。
三、重难点:
重点:了解手套的不同样式
难点:探索如何戴手套
四、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手套,感受手套的多样性。
1、出示一副大手套: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猜猜看这是谁的手套?(陆老师的)仔细看看陆老师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2、教师结合幼儿回答介绍自己的手套:我的手套是粉色的,上面有漂亮的草莓,而且它是用毛线做成的。
3、教师:小朋友那你的手套是什么样的?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手套?
请2-3名幼儿介绍自己的手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标记图,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感知五指手套和合指手套。)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原来手套的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还有款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我通过出示教师自己的手套,请幼儿猜测是谁的手套,以猜谜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 ……此处隐藏10282个字……。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小班科学教案14活动目标
来观察与感知不同样式、不同用途的鞋。
来知道不同场合、不同季节需要穿什么样的鞋
活动准备
来《幼儿操作》:《鞋子配对》《他们需要穿什么鞋》。
活动指导
1.展示、分享
引导幼儿将收集到的不同鞋子的图片资料布置到“各种各样的鞋”展板上,大家共
同观察与感知。
2.讲述、介绍
亲鼓励幼儿大胆介绍和讲述自己知道的鞋,以感受鞋子的多样性。
教师:你有什么样的鞋?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鞋?
鼓励幼儿在小组内将自己喜欢的鞋介绍给大家,说说喜欢的鞋是什么颜色的的,有
什么特点等。
3.感知、了解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穿的鞋子,引导幼儿感知
这些鞋子在大小、样式和材料等方面的异同。
教师:你认识这些鞋吗?看看这些鞋是什么样子的,摸摸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比一比它们哪个大大,哪个小。
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幼儿真诚的互动交流,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让他们觉得老师即可敬又可亲。本节课中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播放幻灯片时是我做的不够仔细,图片没能按照规律去排,让幼儿看的不够直观。出示鞋子的时候把鞋子放在了桌子上、在组织幼儿游戏的时候语言组织的不够清晰,没能让幼儿清楚地听清楚教师说的游戏规则。通过这节课让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会虚心的改正掉不足之处。
小班科学教案15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2、发展幼儿原地弹跳能力。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发展幼儿原地弹跳能力。
幼儿能按口令进行模仿游戏。
活动准备:
青蛙生长过程的图片一幅、背景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1) 请幼儿欣赏故事《小蝌蚪变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 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幼儿在场地上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形态,并启发幼儿进行原地弹跳的探索活动,为游戏活动做准备。
2、在游戏中练习原地弹跳,体验游戏的乐趣。
(1)示范讲解游戏玩法
教师以青蛙妈妈的身份,边示范边讲解游戏的过程和玩法,引导幼儿听口令进行模仿游戏。
“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重点练习原地弹跳,掌握动作要领:起跳时双腿屈膝,落地时再屈膝进行缓冲。
(2)师生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下进行游戏,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①教师指导幼儿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口令及时模仿小蛙卵、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
②进一步练习弹跳动作,幼儿运动量达到顶峰。
3、放松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在轻柔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放松活动,使幼儿运动量逐渐降低下来。
教学反思:
幼儿初步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通过游戏或提高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跳的动作,避免枯燥的纯动作练习,因此,教师分别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
小百科: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