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平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平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 ……此处隐藏9600个字……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主要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了后,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 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一、听故事、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简笔画,让他们了解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感情朗读,表演对话。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重点句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托起来”该是怎样的托,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后中让学生思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小松树会怎么想?你代表小松说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我想让学生从这两个问题中明白学习这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事后了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课文,也知道不能学习小松树的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小松树的话语中充满着得意和骄傲,个别学生能够读好,但集体读效果不好,应该由老师范读会好点的。
2、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下了头”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